瓊瑤胡金銓歸亞蕾徐楓張艾嘉柯俊雄曾合作的《我的爺爺》。
  金馬獎過去半個世紀,從局限於臺灣地區的獎項擴散至整個華語地區,已成為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也是華人電影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和大陸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同,金馬獎更具開放性。40屆之前,參賽影片只要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的影片”即可(這之後刪去“主要”兩字,只要片中有華語都可參加),且沒規定是否曾公映。這種開放性,讓大陸、臺灣、香港甚至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出產華語片、電影人都有機會獲得肯定。
  上世紀90年代,金馬獎變成完全由民間舉辦後,包容性和前瞻性也更具顯露出來。大製作、大明星可以捧杯,小成本文藝片、不知名演員也能獲獎。很多如今知名的電影人第一個獎項肯定就來自金馬。
  翻看過去50年的金馬獎,就像是閱讀一本濃縮的華語電影史。我們既能看到時代精神和評獎標準的變遷,更能領略到每個時代電影人的卓越風采。
  1962年到1972年
  取自金門馬祖
  1962年臺灣官方為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在金馬獎的前二十年,由於評獎為官方主辦,獲獎人和電影多集中在臺灣電影和香港國語電影。“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剛好也符合全球主要電影節名稱以“金”字為頭的潮流。前十屆,由於官方色彩濃厚,獲獎影片多由中央電影公司、臺灣省電影製片廠等出產。不少影片也頗具意識形態色彩,也經常有官員參與頒獎。
  電懋VS邵氏
  上世紀60年代,剛好是邵氏兄弟和電影懋業(簡稱電懋)在香港乃至東南亞展開激烈競爭的年代。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星星太陽月亮》就來自於電懋,當時電懋的實力可以說略勝於邵氏,舉例說,1964年金馬獎曾停辦一年,一方面因是與第11屆亞洲電影節(今亞太電影節)撞車,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年電懋公司總裁陸運濤一行三十餘人在臺中飛機失事罹難,當時這個事件震動華語電影圈。
  1963年第二屆金馬獎,由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拿到6項大獎,是前十年囊括獎項最多的影片之一。可以說,在陸運濤罹難後,邵氏影業才開始了在華語影壇長達三十多年的統治地位。
  李翰祥
  作為華語影史的傳奇人物,李翰祥一生拍片無數,類型橫跨歷史、戲曲、奇情、風月、歌唱、恐怖等類型。第二屆金馬獎便憑《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拿到最佳導演在內6項獎,第四屆《西施》再包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第九屆憑《緹縈》獲最佳編劇。李翰祥雖不是金馬獎獲獎最多的電影人,但其作品的票房紀錄、引發的爭議、對兩岸三地電影工業的影響則無人能比。
  李行
  從第三屆開始,李行導演共有《養鴨人家》(上圖)《啞女情深》《婉君表妹》《還我河山》4部影片獲得金馬獎,其中《養鴨人家》獲1965年第三屆金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開啟臺灣電影健康寫實主義風潮。從此李行成為臺灣導演扛鼎人物,晚年更是為兩岸電影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金馬50年曆史上獲最佳導演獎最多的電影人(和杜琪峰併列為三次),而他導演的7部影片曾獲最佳影片,更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 嶄露頭角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有多部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獲金馬獎,除《啞女情深》《婉君表妹》外,還有《煙雨矇矇》《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等多部影片獲得表演獎項。進入70年代後更多瓊瑤小說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成就華語影視圈長達近五十年的瓊瑤傳奇。
  與張徹一起開創華語新派武俠片的胡金銓,也在這個階段嶄露頭角,從演員起步的他憑藉自編自導的《大地兒女》《龍門客棧》分獲第四屆、第六屆金馬獎最佳編劇。而更大的肯定在之後,1979年憑《山中傳奇》獲16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直到今天歸亞蕾還活躍在華語電視屏幕。年近七十的她出道甚早, 1965年22歲的她主演首部電影《煙雨濛濛》,1966年獲第四屆金馬獎影后。後主演過多部電影、電視劇。1970年的《家在臺北》,於第八屆金馬獎再獲影后。
  1973年到1983年
  二秦二林
  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以瓊瑤小說為代表的愛情文藝片成為主流,這些電影里的俊男美女迅速成為超級巨星,曾出現過一道人稱“二秦二林時代”的亮麗風景:秦漢、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這四位俊男靚女在銀幕上演繹出一樁樁動人的愛情故事;銀幕外也有精彩的感情戲。
  秦祥林最早走紅,主演了《一簾幽夢》《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1975年他在第十二屆金馬憑《長情萬縷》獲得影帝,1977年第十四屆金馬憑《人在天涯》再獲影帝。不過與秦祥林相比,秦漢的金馬履歷就沒那麼輝煌了,秦漢唯一一次拿金馬獎卻不是瓊瑤電影,而是1978年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飾演殘障人士鄭豐喜。不過與這些演藝生涯比起來,觀眾似乎更熱衷當年兩人“爭奪”林青霞的八卦,而相較於林青霞,林鳳嬌在最走紅的年代(1982年)嫁給了成龍大哥,從此相夫教子。
  徐楓
  從一代俠女到國際知名製片人,徐楓在華語電影史上算是不多見的傳奇女子。17歲出演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成名,1976年憑藉在《刺客》中的出色表現,獲得第十三屆金馬獎影后,1980年在第十七屆金馬獎上憑《源》再獲影后。嫁給香港富商湯君年後,徐楓轉而成為製片人,成就更大。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滾滾紅塵》,唯一在戛納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的華語片《霸王別姬》。
  柯俊雄
  柯俊雄是臺灣電影界“勞模”,出演200多部電影,類型橫跨愛情、動作、歷史等。1979年柯俊雄憑《黃埔軍魂》獲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99年自導自演《一代梟雄:曹操》在三十六屆金馬獎再獲影帝。闖盪香港影壇期間,他參演的《江湖最後一個大佬》等在很多錄像廳青年心目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不過坊間更愛聊他的“江湖”傳聞,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欲女舒淇出道”和“鬥毆古龍之死”。
  張艾嘉
  作為華語電影圈不可多得的全能女性電影人,張艾嘉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影,入圍過導演、女主角、女配角、原著劇本、改編劇本等多種獎項,甚至還擔任過金馬獎主持人,七次入圍最佳女主角也抱回兩座金馬影后。1981年第十八屆金馬獎憑《我的爺爺》獲金馬影后,1986年第二十三屆因《最愛》再獲影后。
  ■ 嶄露頭角
  徐克 金馬獎從來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前瞻性屢屢被時間證明。1981年剛滿30歲的徐克在第十八屆金馬獎憑《鬼馬智多星》獲最佳導演,至今他仍是金馬獎史上最年輕的導演獎獲得者。這之前他的《諜變》《地獄無門》《第一類型危險》開創了香港新浪潮,但始終未獲獎項肯定。金馬的鼓勵讓徐克更加銳意創新。
  (下轉C11版)
  C10-C15版專題統籌 李世聰
  採寫/新京報記者 楊林 孫琳琳  (原標題:電影江湖五十載,金馬浮沉浪淘沙(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74slwz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